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工艺品正文

国际博物馆日探访神秘文物修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19 浏览次数:78
  文物出土后会经历怎样的处理?它的“前世今生”是如何被研究员一步步深挖出来的?除了展厅里珍贵的文物展出外,其他文物又是如何处理?昨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深圳博物馆除了推出《永远的北朝石刻艺术展》外,还首次向普通市民开放了文物修复室,为市民展现文物修复的过程。
  
  复杂:
  
  修复需漫长工序
  
  一件锈迹斑斑、残缺不全的铁剑、一只破损的青铜碗静静地躺在台上等待研究员为它修复原貌,据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卢燕玲介绍,在放入库存之前,这把铁剑可要“过五关斩六将”。
  
  “这把剑的腐蚀程度很高,销蚀物比较多,在把它密封保护起来前要先进行有害锈体的去除,比如说可熔岩和氯化钠等。而为了让它性质稳定下来,单是除锈就是反复好几次。”卢燕玲说,“大概修复全程需要半年时间左右。”
  
  这把已“面目全非”的铁剑据说是2000年在铁仔山古墓群出土的明代铁剑,很是珍贵。但由于设备和人手原因,一直没有进行修复,现在终于要“重见天日”。
  
  精确:
  
  显微镜下破损“无所遁形”
  
  深圳博物馆新馆在2008年建成后,先后投入了800多万元购置文物修复设备,目前已修复以陶器为主的文物200余件。那么文物修复要经过哪些步骤?“新出土的文物会先进入修复室由研究员作初步的判断处理,然后进入仪器室作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到处理方案,再由研究员作修复,修复完,在进入库房之前,还要根据文物的材质,部分还要进入消毒室消毒,例如木渣等。”现场工作人员。
  
  听上去简单,事实上却一点都不简单,步步除了有专业素养外,还要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在博物馆仪器室内,体式显微镜、三维视频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能谱……记者看到了文物与现代先进仪器的“较量”。
  
  一个小小的印章,在研究员的操作下,字体颜色的分布,每一字一画的深浅以3D形式被分析出来,研究员的秘密武器就是三维视频显微镜。作为高倍显微镜,竟然可以放大50~7000倍,让文物上任何细小的破损都无所遁形,而更神奇的地方在于,它还可以将分析的数据“制作”成3D效果,让研究员可以细致地观察文物的结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