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农业食品正文

防范塑化剂:不是应急举措而是长期任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10 浏览次数:69
  卫生部发出新一批食品添加剂“黑名单”,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被列入,最近在海峡两岸引起恐慌的“塑化剂”即为该类物质。同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求,各部门和地区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对台湾进口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胶锭粉类等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监管。
  
  应该说,这一次对于我国台湾地区因塑化剂导致的食品安全风波,相关部门的应对是快速积极的。但是现在看来,塑化剂问题还远未到此为止,一方面,被发现的非法添加塑化剂涉及到的食品、饮品和保健品在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塑化剂非法添加的影响深度也远比之前料想的要严重得多。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早于去年8至9月就经红十字会转介300名市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再抽取其中200名市民血液样本,发现九成九人的血液样本中均验出有“塑化剂”。负责研究的浸大生物系专家表示“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由此可见,塑化剂问题存在的时间远比发现的时间要久远。我们的应对范围和应对力度都应该进一步加大。
  
  首先,全面加强对台湾进口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胶锭粉类等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监管固然必要,但是不妨更进一步转守为攻。也就是对于相关食品、保健品,不仅是“有问题才不许上市”,而且要做到“没有问题才允许上市”。换句话说,相关部门不被动地以其他地方发现涉及到塑化剂的食品、保健品为加强监管的根据,而应该通过主动全面抽检各种可能涉及到的食品种类为加强监管的根据。
  
  第二,防微杜渐。不仅要加强对于台湾地区相关食品的检测监管,也要加强对其他同类食品的检测监管。事实上,从塑化剂问题被曝光以来,已经有很多专家建议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食品纳入塑化剂日常监管范畴。
  
  第三,防止塑化剂被“迁移”到食品中。现在普遍关注的是塑化剂被违法添加到食品中,但塑料包装材料中的塑化剂因为不能与塑料分子发生化学结合,很容易从塑料中溶出,向食品迁移,污染食品。这个问题,早在2008年发表于核心期刊《食品安全》的相关论文就指出,同时,塑化剂在包装材料中过量添加,本身就会造成危害。前一阶段被广泛关注的塑料玩具问题就与此有关。但目前我们有技术手段,却缺乏相关检测和规范。
  
  总之,“塑化剂”的危害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我们对于塑化剂问题的应对,其性质就不是对于一次突发事件的应急举措,而应该建立保障食品和相关用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